齐鲁网·闪电新闻11月23日讯 (山东台综合广播 王小茜)记者从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,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1.27万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.63万亿元,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.6%,稳居全国第二位。初步测算,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.3%(现价增速),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2.1%。
山东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、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介绍,山东着力培强现代海洋产业,将现代海洋产业作为全省“十强”产业集群之一,印发“十四五”海工装备、海洋渔业、海洋旅游、海洋科技等专项规划;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条现代化,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,一批山东省级重大引领性项目落地见效,山东石岛湾核电项目获国务院核准,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建设实现中交,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成效显著,海洋渔业、海洋化工、海洋电力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位
为了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,山东聚焦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,统筹整合沿海港口资源,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,为全国港口建设提供了“山东样板”。山东印发实施《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《山东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》,全面提升现代港口航运综合服务能力。2022年山东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.9亿吨,跃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。今年前三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5.3%,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0.8%。
不仅如此,山东推动海洋科技改革发展,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,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,形成一批科技创新“国字号”平台,驻鲁海洋领域院士占全国的33%。实施“透明海洋”等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创新工程,海上发射、深海钻探、水下智能装备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。
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,山东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略海洋的根本大计,印发实施“十四五”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、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、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,建立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、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,全面实行“湾长制”,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,水质优良率超过90%。
山东积极拓展海洋开放合作,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,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和RCEP,连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青岛论坛、“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”等活动,促进了海洋国际交流合作。自贸区青岛片区率先探索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登记直接认证机制,烟台片区探索构建“三元接力”水产育种新路径,成为自贸区制度创新典型案例。“海洋十年”国际合作中心在青岛正式揭牌。
另外,山东开展“商渔共治”“渔政亮剑”系列执法行动,海警、公安、海事、渔业等执法机构,共同打击涉海、涉渔违法犯罪行为;完成新一轮海岸线修测,积极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,盘活围填海存量资源,保障国家和山东省重大项目用海,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CYQY-生活与科技 » 【海上山东】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18.6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