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网·闪电新闻6月3日讯 小宇(化名)从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宠溺。在他小时候,每次逛超市,不管他对商品喜不喜欢,只要看一眼,爷爷奶奶就把玩具搬回家。高一开学才半个月,小宇就闹着要休学,张女士和丈夫以为儿子只是一时闹脾气,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。直到他装病请假,开始在家不去上学,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张女士生平第一次对儿子发了火,她觉得就算是逼,也要把儿子逼去学校。儿子开始还能跟她争辩几句,后来直接戴上耳机,对她不予理睬。张女士被儿子的态度气得不轻,向丈夫告了状。丈夫下班后找儿子谈心,父子俩不知道说了什么,儿子连吼带骂地把父亲赶出房间。这让张女士心灰意冷,甚至想要彻底放弃儿子。
图片与本文无关
纽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周茉淇老师详细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后,找出了孩子厌学躺平,攻击父母的原因:
归根究底,就是父母对孩子的“过度付出”。“对谁太过热情,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。”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,适度的付出是如沐春风的蜜,过度的付出却成了有害的毒。有句话说得好:爱的本质是克制,而非放肆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如果父母过度付出、事事迁就孩子,最终可能收获的不是一个感恩的孩子,而是一个忘恩负义的“白眼狼”。对于小宇的情况,周茉淇老师提出以下建议:
(一) 停止过度包办,张女士开始减少对儿子生活和学习上的过度干涉,给他机会自己做决定、处理问题。
(二)学会倾听与尊重,张女士开始给予儿子充分表达想法和感受的机会,认真倾听他的意见,不再急于否定。
(三)让孩子体会生活的不易,当儿子遇到困难时,张女士不再立刻出手相助,让他学会在挫折中思考和解决问题。
慢慢地,小宇走出了家门,不再沉迷手机,把自己关在家里,变得活泼开朗。回到学校以后,小宇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同学的关系,并且沉下心学习,后来成功考上大学。
“人生有度,过则为灾。”教育孩子,物质上要适度给予,过满则溢。放纵带来的快乐只是一时的,而长久的满足需要合理的“自我节制”。父母既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宠爱,让他们感受到温暖,也要让他们适当经历一些困难,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,学会在逆境中坚强成长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在“微饿”中修得人生的圆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