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
08
07
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
忽觉秋已来
夏意悠未尽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”。
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立秋向来被认为是万物成熟、趋于收敛的关键时节。
此时的我们,最宜根据时节变化,调节生活,顺时养生。
立
秋
三
候
HELLO AUTUMN
“秋”就是指暑去凉来,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
《逸周书·时训》:“立秋之日,凉风至;又五日,白露降;又五日,寒蝉鸣。”
故将立秋分为三候。
一候:凉风至
熬过了激昂似火的夏天,在温柔的秋风中,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,偏南风逐渐减少。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。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,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。
同时,经过大暑的大雨,暑气渐消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就是此刻。
二候:白霜降
在温馨与静谧的立秋,虽少了夏的焦躁,但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,夜晚的凉风刮来有一定的昼夜温差,空气中的水蒸气,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,大地也会有雾气产生。
“露从今夜白”,白是秋之标志,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,由此“露红凝艳数千枝”,亦成一种壮美悲怆。
三候:寒蝉鸣
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,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,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:秋凉以后,寒蝉发声困难,知生命将尽而变声凄厉。万事有迹可寻,而动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。
吃三食,消暑热
HELLO AUTUMN
立秋水,消暑除百病
宋朝典籍《武林旧事》中说:“立秋日,饮秋水、赤小豆。”
从唐宋时期开始,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,取井水或溪水,和着七到十四粒的赤小豆,面朝西边一并吞下。
赤小豆富含B族维生素及石碱,有补血、利尿、消肿、增加肠胃蠕动等功效。
而立秋之日的溪水和井水,则会因为季节的交替而涌现多种微量矿物质。
因此,人们认为,在立秋这一天,用赤小豆泡水,不仅能补充养分,还能祛除体内累积的暑气、强身健体。
咬秋瓜,清热免腹泻
清代《津门杂记·岁时风俗》曾记载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
立秋的时候,古人会将当季的瓜果、茄脯以及香薷汤等物,放在院子里晾晒一天,然后在立秋当天吃下去。
应季的瓜果肉厚味美、香薷汤利水消肿,既能清除暑气,也能避免季节交替时的突发腹泻。
另外,正如俗话所说:“打春的萝卜,立秋的西瓜。”
立春后的萝卜和立秋之后的西瓜一样,都会因为失去水分而变得寡淡无味,不合适继续食用。
因此,在立秋这一天,人们就会抓紧这一年中最后的吃瓜时机,享受夏日最后的狂欢。
贴秋膘,解馋补营养
老话说:“出伏三分补,贴膘正当时。”
在经历过闷热潮湿、食欲不振的“三伏天”之后,我们的身体会出现“外强内虚”的状况。
这时候,我们的身体已经因为暑热流失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。
如果不能及时补充,就无法适应季节交替时的各种变化,导致“体虚多病”。
因此,从古至今,人们在立秋之后,都会“以肉贴膘”,用吃肉的方式,给身体快速补充营养,打好基础以抵御寒冬的到来。
不过,秋季天气干燥,贴秋膘还需结合自身情况,以免吃肉过多造成上火和消化不良。
HELLO AUTUMN
养生牢记“四字诀”
HELLO AUTUMN
1.解暑养胃
夏日炎热虽逐渐离去,但天气却依旧未出三伏,因此,这个时候饭桌上一定不能缺少消暑的食物。
绿豆粥和薄荷粥都是极其美味的食物,绿豆粥可以帮助我们降血脂,降血压,同时又有清热解暑的功效,而薄荷粥除了清热解暑,还有着清利咽喉的作用。
两者是立秋养生的一大美食,饭桌必备佳品。
2.防燥润肺
秋季天气干燥,非常容易消耗人体的津液和肺液,让人感到口干舌燥。
不注意的话,还会被秋燥所侵袭,最终导致伤肺伤阴,还有可能引发多种疾病,因此,秋季养生,防燥润肺是关键。
多食蔬菜水果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秋燥症,注意要少食或不食辣椒,葱,蒜等燥热食物,以免加重秋燥症。
3.祛湿滋阴
立秋之后早晚昼夜温差较大,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:“早立秋凉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。”
虽时至立秋,但空气依旧闷热潮湿,在这湿热交蒸的季节,防暑和除湿依旧是养生关键。
薏米粥可以帮助我们祛湿,还能暖脾胃,有清热排毒的功效,对于女性来说也是绝佳的美容食物。
4.防“秋老虎”
秋老虎一般发生在立秋之后,属于短期的回热天气,这种天气就像是一只蛮横霸道的老虎,所以在民间被称为“秋老虎”。
为了防止秋老虎,预防中暑,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水分,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另外出门时,一定要做好防晒工作。
除此之外,在凉爽的早晚,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,为自己强身健体。
在家也尽量使用自然风降温,不宜多吹空调。
最后,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由成熟到收敛的“过渡关键期”,安享属于自己的“立秋”时光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