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排病反应,就是在中医治疗中,中药、针灸、推拿、气功等治疗方法,身体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,将体内的病邪(如寒湿、毒素、瘀血等)排出体外时,出现的一些暂时性不适反应。
在中医眼中,它是人体自我修复、自我保护的“自救信号”。
但排病反应,常以各种不适症状现身,比如腹泻、瘙痒、咳嗽……
所以不少人都将其误解成了疾病表现,急于压制,反而干扰了身体正常的排病祛邪,延迟了病愈时间,还容易导致疾病卷土重来,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病变。
第
1
点
—The First—
不同通道的排病反应
1
消化和排泄系统的扫除
上吐下泻是最常见的排病反应之一,这就像是一场肠道的“大扫除”。
生活中,我们吃了不洁之物或食物中毒,脾胃就会很快拉响警报并奋力抵抗,把积累在肠道里的垃圾、毒素一起排出体外。
中医通过艾灸腹部给病人调养身体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不少人肚子里面阴寒已久,积滞很多,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。
而一旦阳气振奋,肠道气血开始正常运转,第一件事情,就是要清除垃圾,这个过程,就会有腹泻出现。
2
皮肤的排污通道
中医里面有个原则,病情向体表发展,是好的征兆。就像一个装满了脏东西的容器,溢出来了里面才能清干净。
服药后起了疹子,多数是身体在自我调整,把瘀阻污浊通过皮肤这个通道向外排除。
继续用药,则最终身体的整体状态会有一个大的提升。
3
呼吸系统的清洁行动
呼吸系统是身体的重要排病通道,鼻腔和肺部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主要呼吸器官,在疾病调理和排病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显著的反应。
打喷嚏、流鼻涕、咳嗽、咳痰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排病表现,其背后往往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。
第
2
点
—The Second—
如何判断是不是排病反应?
排病反应往往提示身体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但需结合症状的轻重、持续时间以及整体状态进行专业判断,避免误解或忽视其他可能的病情。
排病反应一般有4个特点。
短暂性:排病反应通常是暂时的,持续时间较短(几天到一周左右)。
症状轻微:虽有不适,但整体精神状态较好,没有影响饮食、睡眠、排泄等基础生理机能,不会感到极度虚弱。
反应后改善:排病反应结束后,身体会感觉更轻松、舒适,原有症状减轻或消失。
与调理相关:排病反应通常发生在中医调理、食疗、艾灸、拔罐等治疗后,或身体自愈过程中,若症状反复加重,或与治疗无关,可能有其他病理原因。
总之,出现排病反应不要过分焦虑,要调整好心态。
但也不要太大意,科学、谨慎地看待身体的信号,才能真正帮助身体顺利完成自我修复的过程。
简介
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,医学博士,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,董荣芬。师从首都国医名师王珂,从医40余年,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系统疾病,在治疗慢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、反流性食管病、消化不良、消化溃疡、胃痛、腹泻、便秘、腹痛、腹胀、呃逆等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