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|睿研金融 编辑|Max
来源|蓝筹企业评论
据中国银行2024年年报,该行实现总营业收入6,300.90亿元,同比增长1.16%;利润总额2,949.54亿元,同比减少0.22%;实现归母净利润2,378.41亿元,同比增长2.56%。
其中,利息净收入4,489.34亿元,同比下降3.77%;非利息收入1,811.56亿元,同比增长15.87%;净息差1.40%,同比下降19个基点,净息差承压。
中行在年报中特别提及了去年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。2024年,该行共计对2469人次执行追索扣回,金额合计3250万元。
这份追索人均1.32万,与此同时,中行的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8.85%。
令人不解的是,中行2024年净利润同比仅增长2.58%,薪酬增速显著高于利润增速。一方面看上去在对业绩不佳者实施了追回奖励的处罚,一方面却以牺牲股东利益的代价大幅度提高发放的薪水。
数据来源:企业年报
中国银行近年持续实施的“反向追薪”机制,既是监管政策落地的体现,也是银行业强化风险管理的主动作为,折射出金融行业薪酬体系变革的深层逻辑。
根据Wind数据及公开资料,反向追薪并非中国银行独有,至少10家上市银行已实施反向追薪,主要集中在股份制银行及头部城商行。其中包含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。
2024年中国银行对2469人次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,金额达3250万元,较2023年的2275万元增长43%,两年累计追回5525万元,涉及员工数量增长20%,显示制度执行范围和强度显著提升,印证了“反向讨薪”已从个别银行行为演变为行业性常态。
睿研制图(数据来源:企业年报)
制度起源与事件本质
反向追薪源于原银监会2010年发布的《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》,要求对高管及关键岗位人员的绩效薪酬实行延期支付(不低于40%)和追索扣回。2021年银保监会进一步明确,若员工因失职或违规引发风险,银行需追回已发绩效。
中国银行2024年“反向追薪”事件的核心是对2469名员工追索扣回绩效薪酬3250万元,这是基于监管要求的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及追索扣回制度的执行。该制度自2010年起逐步完善,核心在于将员工薪酬与风险责任长期绑定,防止短期逐利行为导致系统性风险。
中国银行的执行细节
根据2024年报,中国银行对高管及关键岗位人员的延期支付比例超过40%,延期期限不少于3年。2024年扣回金额3250万元,占应付职工薪酬的0.64%,涉及人数占员工总数的0.79%。横向对比,其人均扣回金额1.32万元,显著低于招商银行2022年人均2.03万元的水平,显示处罚力度相对温和。
薪酬增长与风险成本的平衡
中国银行2024年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8.85%至585.54亿元,但净利润同比仅增长2.58%,薪酬增速显著高于利润增速。2024年人均创收201.46万元,较上一年下降0.73%,但人均薪酬为37.13万元较上一年却还增长了4.47%。
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2024年的职工薪酬同比增速为0.87%和8.18%。
睿研制图(数据来源:Wind)
管理层薪酬为1342.27万元,同比微微下降,但管理费用高达1812.62亿元,同比增长了2.1%。
睿研制图(数据来源:Wind)
资产质量显著下降
2024年,中国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4489.34亿元,同比下降3.77%,也是近五年来首次下滑。息差收窄对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。
2024年,中国银行的贷款减值损失为1,208.61亿元,同比增加147.47亿元,信贷成本为0.58%,同比增加0.01个百分点。
中国银行近五年(2020-2024年)的资产负债率持续保持在91%以上的高位,长期高于行业均值约10-11个百分点且呈现小幅波动上升趋势。根据Wind数据统计,其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91.14%升至2024年的91.58%,五年间增幅约0.44个百分点。这一水平显著高于同期银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(约79.75%-80.48%),反映出中国银行在规模扩张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上的特殊性。2024年总负债高达32.1万亿元,同比增长8.2%。
睿研制图(数据来源:Wind)
中国银行的“反向追薪”实践,既是金融监管政策落地的微观镜像,也是行业转型阵痛期的必然选择。从短期看,这一机制通过约束个体行为降低系统性风险;从长期看,其成败取决于能否在风险防控与激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免责声明: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,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。
睿蓝财讯出品
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
来源:蓝筹企业评论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。